兰德称中国反介入作战严重威胁美军战机起飞架次
尽管美国空军训练有素、配备有第四代战斗机和现代地对空导弹,但是中国正发展的综合能力将给美国构成巨大挑战。例如,在一个孤立的地区,一枚部署位置良好的现代地对空导弹不能对美国构成主要威胁,但如果彼此射程间部署着两枚或三枚导弹,而且还有一枚或多枚未部署导弹,再加上盘旋在上空的战机,那么效果就很不一样了。
同样的,在配备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有效电子战平台,再辅之空中指挥和控制飞机和远程地对空导弹的时候,4架苏-27战机能够给美国空军构成相大当的威胁。如果这里是42架而非4架"侧卫"战机,且美国指挥和控制飞机为确保自身安全被迫离开该地区,那么美国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因为这种类型的防御覆盖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因此美国军事选择受到了大幅度限制。如果中国能够将这种能力扩展至台湾,那提出美国协防台湾的能力也将受到限制。
美国在回应突发事件时,会迅速向冲突附近基地和航母部署大量战机。在距离更遥远的地方,其会部署少量轰炸机、空中加油机和情报、监视和侦察(ISR)飞机。从数量上讲,美国战机大大超过任何一个敌人。这些战机会迅速取得空中优势,进而使情报、监视和侦察飞机以及加油机尽可能的靠近敌方。
美国空海两军在空战中获得压倒性优势,且成功压制敌方防空力量后,美国空优将扩大至敌方领土,使战机与轰炸机可昼夜不停的对地面目标或地面力量发动奇袭与空袭。
然而,中国地对空导弹、空对空和空对地战机和反介入导弹能力的提高,如果还伴随着适当的训练和支援,就会对这种空战范式构成一系列连锁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基地选择与中国基地打击能力之间存在的不协调是这一问题的根源。如果航母在台湾附近,或位于日韩两国的空军基地,就会因遭遇解放军攻击导致舰载机起飞架次被大幅限制,或者,从政治角度出发,解放军给美国构成的威胁使之无法利用这些基地。
这样一来,从诸如关岛等距离更远的基地采取行动已成为剩下的唯一选择。此外,正如前文所述,解放军对距离较远的美军基地构成的威胁也在日渐增加,尤其是对诸如空中加油机、轰炸机和ISR飞机等仍需要长跑道起飞的大型飞机而言。一旦关岛基地遇袭击,战机起飞架次受限,或干脆无法起飞,那么美国就只能依靠很少的(如果有的话)陆基战机选择了。
反介入威胁带来的战机起飞架次威胁还会造成若干次级影响。例如,作战初期,美国空军的任务之一可能是维持空中优势。过去美国战机数量与中国不相上下,性能还超过中国战机。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如果美国基地遇袭,那么中国战机出动架次就有可能超过美国,而且中国也开始逐渐靠近占美战机中大部分的四代机的能力。
而且,地对空导弹威胁将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从中国大陆发射的地对空导弹可触及台湾附近,舰基防空力量又能进一步将这种威胁向前推进。为了规避地对空导弹,非隐身四代机要么被迫呆在台湾后面,要么在低空行动,这会进一步使之在空战中处于劣势。虽然美国正在现代化其战机机群,维持其性能优势,但F-22战机和F-35战机列装的推迟,意味着这种差距在近期内不可能会被弥补。
美军在战机出动架次方面的不足,也使其难以实施攻击行动或保护支持空中作战的轰炸机、ISR飞机和空中加油机。鉴于中国攻击机与短程弹道导弹是美国面临的关键威胁,因此美军行动应高度重视发现并击杀诸如空军基地、防空和弹道导弹发射装置设施。虽然舰射与潜射巡航导弹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美军所用导弹的数量与种类还不足以大幅度降低中国的攻击。
攻击重重防守的目标通常需要大量战机配套装备,以提供发现目标、突破并压制对方防空以及充足武器等多种必需支持。当面对可重新部署并互相保护的中国现代地对空导弹和战机的时候,情况尤是如此。攻击移动目标需要长时间呆在目标地区,以及可在目标地区生存的ISR飞机。
即便是利用巡航导弹攻击固定目标--通常都是由轰炸机从视距外发动攻击--也需要战机的保护,以免受到苏-27等远程拦截机的威胁(尽管远程武器会减少这种需求)。硬化地下目标需要轰炸机携武器近距离攻击。如果基地距离战场遥远,或因受攻受损,那么美军就很难组织攻击与支援战机,难以进行空中加油作业,难以维持作战。
然而,与这些实际效果相比,或许中国威胁与常规空战行动较量的不稳定性质可能更令人忧心。美国对世界上任何地方局势恶化的典型回应是向战区部署军队,尤其是海基与陆基空中力量,吓阻、遏止、必要时胁迫对手。因为这些空中力量都部署在战区附近,所以该战略可发挥美军的优势。
如果美军可向靠近中国的基地部署力量,那么这种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亚太地区。因此,中国可能会认为其取胜的唯一希望就是在美军部署至战区之前对其发动攻击。美国空中力量的效力,加之其在亚太地区的弱点,为中国创造了攻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