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由于射程短,再加之092式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存在局限,所以巨浪-1的性能受到质疑。不过东风-21家族却发展为一系列有效的武器。东风-21的研发始于1988年,东风-21A的改进之处包括,增加了精准度和射程。中国于1984年开始研发东风-21C,而东风-25则意在提供携带更大弹头。东风-21C也采用了新式WS-2400运输-起竖-发射车,有一定的越野机动性。
文章还表示,虽然东风-21和东风-21A是核攻击武器,但东风-21C是一种常规武器系统,使用末端制导增加准确度。最新服役的变型弹是东风-21D,它是一种使用末端制导机动再入飞行器的反舰弹道导弹。机动再入飞行器可能装备与MGM-31潘兴II中程弹道导弹上类似的快速自动数字计算系统。
东风-3为单级液体推进设计。是第二炮兵的首个可靠中程弹道导弹设计,于60年代开始研发,为中国提供了攻击美国在第一岛链内基地的能力。东风-1于1960年开始研发,之后该武器于1964年重新命名为东风-3,之后的设计又做了大量改动。该导弹1971后达到初始作战能力。80年代中国研发了改进型的东风-3A,射程更大,准确度更高,是解放军中仍在服役的唯一变种弹。东风-3采用牵引发射器,有一定的机动性,但可能缺少重要的越野能力。文章指出,虽然美国国防部仍称解放军的东风-3A有作战能力,有5-10个发射器和15-20枚导弹,但也许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其已经以常规装备弹的形式出口给沙特阿拉伯。
东风-15系列在中国战术弹道导弹中应用最广东风-2A是中国生产的第一种中程弹道导弹设计,已于1979年退役。其最初版本为东风-2,但在试验中遇到问题后进行重新设计,之后命名为东风-2A。而东风-15系列则是中国战术弹道导弹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而且一种射程较短的中程弹道导弹。第二炮兵部署了固体推进导弹的三种变型弹,M-9可谓是巴基斯坦“沙欣”战术导弹的基础。单级东风-15的研发开始于1984年,于1989年达到初始作战能力。
东风-15B和东风-15C为原始东风-15的两级改进型。东风-15B变型弹改进了鼻锥体,翼为十字形,据称有末端制导能力。东风-15C包括一种新型圆柱鼻锥体,可能装有新式弹头或末端制导系统。东风-15由TAS545或WS-2400运输-起竖-发射车运输,有高度的机动性及越野能力。
东风-11为短程战术弹道导弹,在第二炮兵大量部署。其由高度机动的8 x 8 WS-2400系统运输-起竖-发射车运载。东风-11的研发始于1985年,之后的东风-11A开始于1993年。一些消息表明,东风-11最初设计用于出口时命名为M-11,解放军使用的称为东风-11A。M-11已出口至巴基斯坦,成为了“加兹纳维”战术弹道导弹的基础。
8610是HQ-2/CSA-1 GUIDELINE SAM改装为短程地对地导弹的一种变型弹。该武器开始研发于1986年,而且仅面向出口市场。8610曾出口至伊朗。B-611为短程低成本战术弹道导弹,用于进行战地打击。但各方消息就解放军是否已经或将要采用B-611存在不同意见,但据悉土耳其已经获得批准建造此种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