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新闻 >行政执法 >浏览文章

承诺 是塑造政府形象的基石

2009-8-26 1:06:08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各国媒体对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确聚焦”中,一个词汇被高频率地使用——“承诺”。“承诺防止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过快”、“承诺大幅增加医疗、教育和福利预算”、“承诺解决腐败问题并积极处理群众诉求”……(3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两会是委员和代表参政、议政的平台,两会也是公众观察政府形象、预测社会发展的窗口。当政治从宏大叙事走向生活细节,当生活从衣食无忧走向安居乐业,每个人都可能因自身生活与发展的需要,对两会投以积极的关注。他们的诉求有很多,每个人都在关注中夹杂着自身利益的诉求;他们的期望有很多,每个人都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空间。而回应这些诉求,满足这些期待的就是政府的承诺。“一诺千金”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诚信与自信,让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政府的形象。

承诺——是对民生的关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着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将这些问题纳入解决的议程。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承诺,从居民消费,到医疗、教育、福利等各个方面。正是这种对民生的关照和惦念,让现实的问题成为政府的议题,并以承诺的方式表达。当公众看到政府承诺时,他们获得的除了信息还有安全感。

承诺——是对自身的自信。敢于承诺的人,一定是诚信的人。但光有道德上的诚信是无法承诺,也是无法实现承诺的。因为,许下诺言需要自信,执行承诺需要能力,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对自身的清晰判断,一个人通常难以直面问题与困难,并解决问题。两会报告中的承诺如此详细而具体,政府的信心与勇气由此可见一斑。

承诺——是对自我的鞭策。一个承诺对应的是一系列的工作,是监督。当承诺的时间到期,人们会对照着承诺的内容对承诺的结果进行评价。对于承诺者而言,这些评价就是一种潜在的监督,是对自我的鞭策。作出承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做好了接受监督的准备。可以说,一个习惯自我加压、自我鞭策的政府是负责的、积极的政府。

就在两会召开之际,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为首的研究团队发布了名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2-2007年)——兼评第十届国务院》的国情报告。在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事实,并进行了一定的跨国比较之后,报告认为,过去五年,中国政府的表现称得上是“优等生”。这个优等生的形象就是在不断承诺与实现承诺中塑造的,公众从承诺中看到的是一个负责、自信、不断进取的政府。

西安晚报 乾羽(作者系高校教师)

关键字:
作者:乾羽 来源:西安晚报
0% (0)
0% (10)
上一篇: 两会报告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9个限时承诺
下一篇:民生承诺 字字千钧——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