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月8日文章】题:军事态度变冷的背后:一个更强大的中国
如果有人质疑的话,上周末新加坡亚洲安全会议上的交流显然证实了一点:美中军事关系正处于非常冷淡的时期。
谈到美中军事关系,一些专家常常用“障碍”或“包袱”之类的词语来描述其对美中合作的影响。有时候,两国军队领导之间的会晤充斥着不信任感甚至敌意。
对一些西方分析人士来说,美中军事关系冷淡意味着奥巴马政府的对华基本政策——让北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其在全球事务中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合作伙伴——需要重新调整。
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表示:“在过去的6到8个月里,中国政府对美中关系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态度有所强硬。在这祥的背景下,华盛顿需要全面评估其对华战略和政策,进行彻底的回顾。”
国际危机研究组织驻北京分析师斯蒂芬妮·克莱恩-阿尔布兰特表示,奥巴马政府希望加强和中国的合作,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太过乐观”,“中美两国的价值观、目标和能力仍然有很大不同”。
中方态度变强硬有迹可循。近期,北京对存在争议的南海岛屿主权归属问题采取新的、更强硬的姿态。它对菲律宾、印尼、越南和其他国家表示,这些岛屿代表着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要求和各国逐一进行谈判,这使北京比周边较小的邻国拥有更多谈判优势。
美国一直努力在联合国行动中争取中国的合作(包括朝鲜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但效果非常有限。美欧企业也对中国偏袒国内企业、限制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愈发感到不安。
目前还不清楚中国军方的态度是否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战赂。部分问题在于,外人无法知道中国领导人是如何规划对美外交政策的。从北京的角度来说,美国远非其最重要的伙伴。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斯温表示:“美国政府的许多官员(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认为,当前的局势是中国军方不服管束。”
实际情况没有人知道。斯温表示,中国对美政策——特别是军事政策——是由政府最高层制定的。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新加坡安全会议上的言论也许太直率了。中国领导人——特别是中国的军队将领们——会觉得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