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中国悄然进入“民调时代”》,作者为于泽远。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官方媒体昨天指出,随着近年来各类民意调查机构的兴起,中国已悄然进入“民调时代”。
新华社下属的《了望》新闻周刊引述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副总经理肖明说,“过去很多事情,政府只需要告诉民众一个结果,或怎么执行政策。但是目前,民众对于知情权的要求大大提高,互联网加速了与政府有关的信息传播的速度,对政府的政务公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倾听民意的时代。”
报道说,中国民意的调查机构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政府需要倾听民众呼声,了解民意,同时民众也希望获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鲁照旺认为,社情民意调查对各级党委政府而言,显得十分迫切而又必要。
而各类民调机构近些年也在中国大量出现。除官方民意调查机构外,媒体、高校科研机构、外资以及国内民营的民意调查机构也相继亮相。据《了望》新闻周刊调查,目前中国的民意调查机构大概可分为五类,即政府型、高校科研机构型、民营型、外资型、媒体型。据推算,如今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企业单位超过4万家。
随着民意调查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不同所有制的民意调查机构在民意调查市场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民调市场群雄逐鹿,鱼龙混杂,一些民意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受到质疑,一些调查结果与社会感觉明显不相符合,给民意调查行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中一些民意调查结果失真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而欺上瞒下的自导自演。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黄小勇认为,首先,政府民意调查机构在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决定了其民调活动带有强烈的“授意”、“命题解答”的色彩,粉饰作用明显;其次,民间调查机构在公益性和赢利性两端的摇摆,也会使得一些民间民意调查受商业利益驱动,丧失真实性;再次,在民意调查机构发布失真民调信息上缺失惩戒机制,过多依赖机构的自律,他律不足。
另外,民众对民意调查结果不信任,与民意调查机构进入门槛太低有关。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总经理周江坦言:“目前政府对民意调查机构还缺乏科学、规范的约束。”“一个注册资金10万元、没有专业人员的公司,也可以凑几个数说是民调结果。民众分不清哪些民意调查结果可信,哪些不可信。”
《了望》新闻周刊的报道指出,中国不同所有制的民意调查机构活跃,折射出民意信息逐步进入政府决策咨询程序。随着中国民主进程化的进一步加快,在民意调查领域的争夺上,将会呈现出更激烈的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