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日前编译《印度斯坦时报》网站9月5日报道,题为《中国人私下议论印度问题》。文章摘编如下:
探究中国对印度的看法通常必然是来自中国之外。
此闾有一份关于印度与中国关系的最新论文。莫汉·马利克是夏威夷亚洲安全问题研究中心的印度与中国问题专家。关于中国如何看待印度,他的部分观点如下:中国视印度为一块不可调和的社会——宗教分歧之地,有着与生俱来不稳定的政府和脆弱的领导,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代理人加以遏制,这种观点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北京把印度作为经济和军事大国的崛起看作是美国在亚洲霸权的持续,阻碍了亚太地区在美国霸权结束之后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秩序。
中国在亚洲霸主地位的长期发展取决于弱小国家对中国的依附。这个目标始终令印度与中国对立。中国希望将印度未来可能构成的任何潜在的威胁扼杀在萌芽状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始终奉行“遏制印度”的战略。
2005年之前,中国的官方媒体关于“1962年战争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所有言论从未提及阿鲁纳恰尔邦问题。中国政府或官方媒体也从未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是部分和不完整的”解放,也未宣称“西藏的一部分地区尚未解放”。
重提老问题并制造新争端,从而使对方处于劣势,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这是中国政治权术素有的讨价还价战术。论述中国战略的着作提出:中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日益强大,因此它对印度的好斗心态也与日俱增。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对朝鲜半岛、台湾和印度的政策问题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对南中国海和东南亚的政策上又发挥着类似的自信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下属的媒体出于可能的霸权设想开始攻击印度,而部分刊物也暗示对抗的好处。北京认为,在逐步形成的敌对中国发展的海上反华力量联盟(美、日、越、澳、印)中,印度的实力最弱。中国一些强硬派军事策划人员认为:未来20年,为了杀一杀印度的气焰,两国必然发生军事摊牌。
因此,对印度来说,“危险地生活在中国阴影之下的十年”始于2011年。在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和西藏修建新的铁路设施项目,中国的目的就是:万一印度次大陆的两个对手或中印之间再次爆发战争,这些项目可以支持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对印采取干预行动。
真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和印度未来可能再次陷入战争的唯一诱因恰恰就是导致它们半个世纪前于1962年爆发边境战争的同样原因。从阿富汗到缅甸,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缘政治危机正在形成。
印中关系将继续以竞争、紧张、间或进行无休止的谈判以及在相互关心的问题上的有限合作为特色。
双方都会采取战略举措挫败对方,使之难以获得优势或扩大势力范围。中国分析家戴冰(音)认为: “虽然不可能发生激战,但是两国爆发冷战的可能性却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