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抗议延押詹其雄
【中央社东京9月19日电】日本法院今天决定对中国渔船船长延长拘留10天。中国外交部表示,若不尽速放人,中方将采取强烈的对抗措施。
7日,41岁的渔船船长詹其雄在钓鱼台(大陆称钓鱼岛——本报注)海域被日方逮捕拘留,拘留期原本到今天届满,但冲绳那霸地检石垣支部向法院申请延长拘留,简易法院今天批准将拘留期延长10天,到29日为止。
中国方面接获讯息后,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如果日本方面不立刻停止以司法手续办人、立刻释放詹其难的话,中国方面将采取强烈对抗措施。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外交部已停止中日阁僚层级以上的交流。外交部还宣布,有关中日航空路线增班一事的谈判也暂停。
自钓鱼台事件发生后,这是中国外交部首度谈到要采取对抗措施。这事可能也会影响到中国对东海油田共同开发的协商。
【路透社北京/东京9月19日电】在一家日本法院延长了对与两艘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相撞的中国渔船船长的羁押期后,中国今天暂停了与日本的高层交往。
在日本逮捕中国船长詹其雄,指控他在有争议的东海无人居住岛屿附近故意袭击巡逻船并妨碍公务人员以后,这两个亚洲经济大国之间的争执突然加剧。日本媒体今天报道,日本一家法院做出裁定,延长对詹其雄羁押10天,至9月29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今天在外交部网站上公布的声明中说,中国“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放还中方船长”。他重申,中国认为这种扣押是非法和无效的。
马朝旭说:“日方如一意孤行,错上加错,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
新华社还报道说,对于日方决定继续非法扣押中国船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19日向日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表示强烈愤慨和抗议。
王光亚说,日方制造的这起事件已经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今后事态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日方做何选择。
中国中央电视台援引中国外交部的另一份回应说,日本的决定“严重伤害了中日双边交往”。
报道说,中方已暂停中日双边省部级以上交流,中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的会谈,其他方面的交流也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经济关系的深入增加了发生争执的风险,中日关系在2001年至2006年陷入冷冻期。尽管从那以后两国关系有所改善,但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战争历史和领土、资源和军事意图之争的困扰。
有关无人居住岛屿——中国称之为钓鱼岛,日本称之为尖阁群岛——的最新争端引发了在主权和控制珍贵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问题上的相互不信任。
自卫队紧盯“春晓”海域
【共同社东京9月19日电】日本首相菅直人18日开始研究,一旦中国在东海油气田“白桦”(中方称“春晓”)进行开采时如何应对,中方向该油气田运送钻井器材一事引起日方重视,当天下午菅直人与外相前原诚司、官房长官仙谷由人等在官邸就此事进行商议。相关人士透露,政府内部已提出了在中方设施附近单独进行试开采等多项方案。
日方也有可能选择向国际海洋法法庭起诉作为对抗措施。但也非常担心日方单独进行试开采的话,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升级,中方或许会向开采现场海域派遣舰艇。
此外,起诉则需要中方认可,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认为“得出结论需要较长时间,这期间中国无疑会进行开采”。
【共同社东京9月19日电】据日本政府人士说,日本首相菅直人今天开始考虑,如果中国开始在东海有争议的气田进行商业钻探,日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这些人士说,可能的应对措施将包括日本在中国钻井平台附近海域试钻探。东京和北京都声称对这块海域拥有开采权。
菅直人周六在官邸会见了外相前原诚司、内阁官房长官仙谷由人和其他官员,讨论了日本对中国一旦正式开始钻探将作出怎样的反应。他们重申,日本政府将密切关注中国的举动,并敦促北京克制,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
【共同社东京9月19日电】日本外相前原表示,目前尚无在访美期间举行日中外长会谈的计划。关于东海油气田“白桦”(中方称“春晓”),他说“自卫队的飞机正在巡逻”,表示正在关注中方的举动。
【日本《产经新闻》9月19日报道】题:海上自卫队将加强警戒
日本首相菅直人18日下午召集的会议决定,除了安排海上保安厅和海上自卫队继续进行监视活动和关注动向外,将要求中方自我约束。
虽然尚不能肯定中方已开始钻井作业,但由于不能排除应对升级的可能性,政府将利用海上自卫队P-3C巡逻机等加强警戒。
日态度强硬“事出有因”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9月17日文章】上周发生的一起似乎不大的事故——一艘中国渔船和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正在迅速变成一场重大外交危机。日本在这起事故上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固执是否预示着日本会采取比较强硬的防务政策,人们需拭目以待。
就在渔船事件开始激化之际,日本防务省公布了年度防卫白皮书。今年的报告特别详细地描述了最近中国空军和海军在日本声称拥有主权的领土附近进行的侵犯。尽管如此,报告没有呼吁对日本的防务计划进行重大修改。可以想象,日本政府考虑修改防务政策这种引起争议的做法实在不合时宜,因为日本的财政前景和低迷的经济像其他任何发达国家一样糟糕。
所有这些使日本政府拒绝释放中国船长显得越发引人注目。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日本政府在向公众说明采取比较强硬的防务政策的理由?
【香港《星岛日报》9月19日报道】对于钓鱼岛问题,中日两国原本已取得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现在忽然因船只碰撞横生事端,面临经济衰退威胁的日本政府,会否借此转移视线呢?
今年,中国经济总量攀升,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相反,日本经济陷入泥沼,不排除政府会在外交或其他事务上采取强硬路线,以转移国民视线。
【香港《成报》9月19日文章】题:中日角力主因资源战略之争
解放军少将兼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指出,钓鱼岛主权之争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经济利益和地缘战略之争,包括东海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资源和渔业资源,同时亦涉及大陆架的划分,影响美日对中国战略的封堵线。
罗援指出,钓鱼岛若属日本,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中日将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这样中国不仅将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香港浸会大学欧洲文献中心主任杨达指出,钓鱼岛主权只是象征性问题,两国的核心利益始终离不开东海资源,中国在开采东海上早着先机,事件发生后迅速押后与日方就油田的谈判,日方立刻求见中国外交部,证明中方已击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