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20日报道】题:中国让美国政客含糊不清(记者 安德鲁·皮普尔)
美国政客在选举前拿中国当靶子来说事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批评论调能够协调一致。
眼下争论的两大主题是:中国的人民币汇率,以及鞍山钢铁集团对美国钢铁研发公司的投资。对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批评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太低,使美国失去了就业岗位。
不过,就业问题似乎并不像反对中国国企鞍山钢铁公司与美国钢铁研发公司联合建厂的投资项目那么重要。双方计划在密西西比州兴建一座新的钢厂,但鞍钢最终参与投资的厂家可能将达五个之多。
表面上看来,这样一项投资肯定会增加美国的就业机会。然而,在批评人士看来,这点好处还远远不够。他们担心鞍钢此项投资的目的仅仅是要获得关键技术,然后再利用这些技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更具有竞争实力。有些批评人士甚至声称这项投资——鞍钢只在合资钢厂中占有14%的股份——将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或许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已经脆弱到难以承受中国企业在与美方合资建厂中的区区投资。更有可能的解释是,这完全是美国的保护主义者想要阻止中国钢铁企业借助美国公司而崛起。
当然,这也暴露出他们对中国问题的认识混乱不清。一方面,他们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影响了美国的就业;另一方面,又怀疑将会帮助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中国企业的投资。
更糟糕的是,正如美国传统基金会的史剑道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对中国商品增加关税或阻止中国投资会伤害中国的利益,但它也同样不利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的进口产品更加昂贵不太可能使美国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进口商品的来源也可能转而出自越南等其他国家,其货币的币值近来也同样被低估。
可以肯定,北京的贸易投资政策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华盛顿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