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周刊1月1日一期报道】题:双侨记——西方人在华生活要比华人在西方生活更安逸
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吸引了大批商人跳上飞机,举家搬往中国。西方人把他们许多最有野心的企业高管派到这个国家,来寻找新的供应商、建立工厂或是向中国人兜售飞机引擎和威士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反向前往西方。中国企业正日益国际化。它们在非洲抢夺石油和铜,在美国和欧洲寻觅投资机会,还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立办公室。它们自然也派中国的管理人员出去经营。
中国高管跨出国门是相对较新的现象,是中国实力的象征。他们被派往国外是因为他们效劳的中国公司在扩张。他们踏上异国土地时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的任务也是暂时的:几年后他们就会回国。
他们的处境虽然在很多方面与在中国的西方人相似,但两者又有显著差异。西方在华侨民是从经济停滞不前的自由民主国家前往经济高速增长的独裁专制国家。而在西方的华侨正好相反。两种经历都有各自的挑战。
西方人在中国:困惑在心喜爱不减
“(中国的)规则并不总是很透明,”詹姆士·史密斯(化名)感叹道。他在一家西方公司当经理,该公司在中国销售美容产品。
这种直销在中国备受争议,多层次传销公司必须在多项防范诈骗的严格条件下才被允许经营。例如,他们必须有实体店,好让不满的员工和消费者有地方投诉。
史密斯先生说,他的公司很乐意遵守规章制度,但这里并不像在西方那样简单,因为中国的成文法对什么是允许的事物模棱两可。比如说:雇用学生做兼职销售员合法吗?就史密斯先生所知,这是合法的。但当他的员工走进大学校园招聘时遭到了学生家长的强烈抗议,政府也站在家长一边。很显然,史密斯先生的公司越过了一条无形的线。他思索着说:“我觉得这都是因为儒家思想。”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痛恨可能把学生从书本吸引开的任何事。
政治对中国政府来说是另一个敏感话题,这并不奇怪。公司组织的大型聚会常被怀疑的眼光看待。直销公司喜欢给员工开动员大会,但中国政府将任何没有控制的聚众视为潜在威胁。
每次他的公司想要举办某一规模的聚会都要先征求当地政府同意。史密斯说:“我们永远不知道答案会是什么。”跟其他在华工作的西方管理人员一样,他表示他的公司渴望“与中国政府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尽管有这些麻烦,史密斯先生说他喜欢在中国工作。他热爱中国人民,喜欢吃中国菜,他看到当地人对老外的态度也越来越好。
中国人在西方:不愉快从饮食开始
而另一位华侨的经历则不那么愉快。先从吃的说起,在不断搜索合适的表达方式后,威廉·索说,英国肉馅饼“很干且没有味道”。他又解释说,英国小吃不像30年前那么槽糕了。但伦敦物价高昂,在国外任职的中国高管,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高管,不能像在中国的西方人那样挥霍。
索先生曾任中国一家大型国企欧洲分公司的总经理(他现在做自由咨询师)。据他观察,在西方工作的中企经理们通常不是举家前来。“他们没有为孩子准备的那种行李。”这使他们在国外的日子变得孤独和郁闷,除非他们年轻、单身、英文流利并热爱交际。
在中国,一位国企高管可是个大人物。服务人员对他毕恭毕敬,连警察都要敬他三分。但在欧洲,他不过是穿着西装的普通中年男人。
索先生说,作为中国公司在欧洲的主管,他的收入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工资加上些许生活补贴。他的补贴只比最底层员工多30%。
西方人来中国是因为他们想来,有些是被文化吸引,更多是希望能赚大钱并给他们的履历贴金。西方人觉得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是十分必要的,他们通常派来最能干的员工。沃尔玛全球采购总监在深圳,汇丰集团行政总裁去年从伦敦搬往香港。在中国的任期有助于西方高管升迁。
对中国的高管却恰恰相反。中国国有企业培养合适的人选作为接班人,而这些人都在国内。索先生说,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公司的高级经理并被派驻国外,这可能意味着你在国内干得不是很好。他补充道,如果你为国育企业工作,你就没法拒绝驻外。
西方只育一样东西是每个华侨都欣赏的,那就是空气。“空气干净多了,”索先生说,“每个人都这么说。”。他继续说道,英国人也非常友好,他们很有礼貌。你走进一家商店时,你不会感到别人的敌视。“但如果你走进酒吧并讨论中国政治,你将很难辩论过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