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8月30日文章】题:中国通过航空母舰试水来改变太平洋水域(作者休·怀特)
今天的实际情况是,一艘航母的军事作用远远不如其象征意义来得大。这种情况使得中国作出改造航母的决定变得格外令人关注。正如中国人十分清楚的那样,在未来许多年中,中国的任何航母都不会赢得对美国或其他海军强国的胜利。
中国本月一艘经改造的苏联时代的航母试水,似乎证实中国对于获得航母是非常认真的,至少从较长时期来看是如此。这传达出一个关于中国如何看待自己在亚洲世纪中的作用的信息,但这一信息并非是正确无误的。
历史上,任何真正的海军强国的目标一直都是一些战略学家所说的实行“海上控制”。这指的是一种随时随地可使用海洋的权力,不论是贸易,还是投送军力。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明白,美国对西太平洋实行的海上控制一直是其在亚洲占据主要战略地位的军事基础,其中美国海军的航母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人因此在过去20年中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其海军和空军的大力扩张上,试图通过提高自己击沉美国航母的能力来剥夺美国对海洋的控制权。他们在这方面似乎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功,以至于美国军方领导人如今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西太平洋的控制权正在走下坡路。
不过,对中国来说,剥夺美国对海洋的控制权并不等同于它自己取得这种控制权。其海军战略主要集中在实现一项有限目标上,即一些战略学家所说的“海上阻遏”——即在无法阻止对手向你发动攻击的情况下攻击对手舰只的能力。由于目前的陆基飞机和远程导弹的效率远比其他舰只高,海上阻遏的目标因此可以在不动用自己军舰的情况下取得。这就是中国已经实现的一项目标。
但是,只有航母才能对实现海上控制所需要的其他军舰提供24小时保护。其奥妙之处在于,你需要通过航母来实现海上控制的目标,但你又需要通过海上控制来部署航母。航母的问题在于,它的体积庞大,速度较慢,容易被发现,容易受到打击。
现代海战的一个核心事实是,海上阻遏的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海上控制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中国人对这一点的认识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们似乎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即许多国家都能够实现海上阻遏的目标,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针对一个真正对手的海上控制的目标。
这就是中国航母计划面临的难题。中国海军击沉太接近中国水域的美国航母的几率很大,但美国海军无疑可以在任何时候击沉中国航母。不仅仅是美国海军,日本、韩国、印度,甚至澳大利亚都具有不费太大气力就能击沉中国航母的能力。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国家也正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说,只要在亚洲水域面对其他强国,甚至面对充满活力的中等强国,中国都不可能实现对海上的控制权。因此,中国拥有航母有何用?它为何要花巨资来建造航母?
存在两个可能的答案。一个较为肯定的答案是,中国购买耗资巨大但缺乏战略意义的航母是出于声望方面的考虑。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对于担心中国与日俱增的海军力量的人来说是好事,因为它在建造易于发现并被击沉的航母上花费的资金越多,它在建造潜艇、导弹和其他更为有效的力量方面所花的资金就会越少。他们或许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但我却不以为然。
另一种不那么有把握的可能性是,中国站得高看得远,着眼于未来。它把亚洲看作是一个它能够实行海上控制并能够像美国那样动用航母在整个亚洲投送军力的大陆。在这样一个亚洲,中国不仅赶走了美国,而且还取而代之成为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国。在这样一个亚洲,中国会迫不及待地动用其军力投送力量来迫使其邻国就范。
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是,如果中国期待并打算在今后几十年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其实施航母计划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这是一个亚洲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