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考生 7日将参加高考,香港《文汇报》刊文报道多地有关情况。文章称,从安徽万人送行,再到顺德全封闭式“科考”,每年的高考是无数考生冲出独木桥的人生转折。高考越来越成为全民运动。
文章摘编如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1.5万名考生从5日起便进入全封闭的校园准备应试,不少人像搬家一样,背着一大布袋的日常用品和各类应考书籍进入校园,以应付这四天三夜的人生最重要的“科考”。
记者 5日到顺德其中一个考场──北滘中学门口采访。该考场将安排1300人考试。下午三点,一辆辆校车载着几十个学生和堆放如小山的行李,在通过检验后开入校区,也有一些家长自行开车送孩子过来,帮孩子将行李拿到校园。考生们的行李有的用大布袋装着,有的用透明箱子装着,水桶、书籍、棉被、凉席……跟搬家无异。这样的场景对顺德人来说已经不陌生,政府每年要出动十几个部门,包括交通、卫生、检疫等等部门人员,来保证这样全封闭式的高考顺利进行。到 5日晚,容纳 1.5万名考生的顺德十余考场就将完全封闭,外人不能进入,里面的考生也不能出去。
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钊胜表示,不止顺德,包括南海区等佛山经济发达的地区都进行这样全封闭的高考,为的是杜绝家长送饭、送衣服,在校门口等放考等现象,保证考场的安静。
高考即将来临,对于吉林省的考生来说,除了要准备功课,还要在衣着上花费一番心思。今年吉林省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将被拒之门外。为了确保不在细节上出错,老师和家长都要事先预演一下孩子的穿戴:胸围的搭扣不能是金属的,也不能穿金属头的皮带和有金属拉链的裤,连鞋带的眼孔也不能有金属……有金属假牙的考生则忙于到医院开具证明。
5 月27日,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发布《致2013年普通高考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除常规提醒、警示外,该信与以往最大不同在于提出了高考“无声入场”的要求:“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在进入考点时,由专门人员对其服饰鞋帽、随身物品进行严格检查,检测设备未出现报警声音方可进入。”换言之,任何带有金属物质、会引发安检仪器警报的物品,都会成为考生进场的拦路虎。
对服装的要求只是一方面。吉林省还要求,对患疾病身体植入金属医疗器件的考生,需出具医疗机构(吉林省医院)证明材料,方能入场。那些曾经镶过金属牙齿、体内手术留下钢钉、钢板的考生,这几天正忙着去医院开具证明。
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毛坦厂中学 5日租用70辆大巴车为考生送行,此外还有来自各地家长自发组织的千辆私家车也加入到了送行的队伍中。
毛坦厂中学历年的考生数量都十分庞大,去年考生9200多名,今年更突破万关。一校的考生数量甚至高于一些镇区的考生总数。每年的6月5日,该镇都举行盛大的“送考节”,万人夹道欢送,为考生加油助威。同时,为了保证安全,六安市交警支队和辖区公安分局等单位也将出动大批警力为送考车队“护航”。
安徽万人送行,再到顺德全封闭式“科考”,每年的高考是无数考生冲出独木桥的人生转折。高考越来越成为这种全民运动。
为了尽可能给考场“最安静”的应试环境,广州交警部门宣布在本月7日至9日考试期,将对全市59个考场中的34个实施临时交通管制,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进入管制路段。交警部门表示,高考期交警部门将全员上路,全力以赴加强考场及周边道路的巡逻管控,严格执罚车辆乱停放、机动车鸣喇叭等违章。
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副局长何钊胜对记者表示,虽然实行全区的全封闭式高考对政府来讲又要出钱又要出力又要担风险,但为了整个顺德的学生能顺利度过高考,减少意外情况出现,也是值得的。
其实最紧张应考的,可能是考生们的父母,不少考生的家长为了子女能考到好成绩,更请假在家“陪读”—陪伴子女复习,有的家庭为提升孩子的学习质量,特别在酒店宾馆租住“高考房”,而在考试当日,无数考生家长更在考场外焦急等候,堪称“中国式高考”的独一无二奇观。总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红榜高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