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评论 >媒体评论 >浏览文章

登报承诺不收红包:正剧、喜剧还是悲剧?

2013-11-16 10:15:35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11月13日,安徽宿州市委书记、市长等34名市级领导带头签订“杜绝红包现象,纯洁人际关系”承诺书,11月14日,该份有着34名市级领导亲笔签字的承诺书刊登在宿州市委机关报—《拂晓报》。(11月15日《新京报》)
 

我不知道,登报承诺不收红包的该市市委书记、市长等34名市级领导,究竟真是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收受红包一事,还是以“正剧”的格式来书写喜剧?若是后者,我们就应该对其抱以热烈的掌声,因为如果说讽刺与幽默是相声的两翼的话,那么,他们才真正得到了讽刺与幽默的精髓。
 

但显然这是个悲剧。悲就悲在:一则,证诸历年的官员承诺见闻,无论是见诸媒体的有据可查的公开承诺,还是向民众预订的一种难以质证的口头承诺,究竟有多少官员把已向民众承的诺当作信义的支票和人格的宣言,倒是常见一些官员要么将承诺当作广告的装潢,要么将承诺当作沽钓名利的诱饵。
 

二则,本来拒收红包,拒绝吃请,是对党政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为官者应坚守的一条基本底线,也就是说,承诺了要自觉遵守或坚守,未承诺也要自觉遵守或坚守,而观之于这则新闻,似乎给人的感觉是,不登报承诺,不降低为官标准,就不足以打消老百姓的“红包顾虑”。至此,岂不可叹复可悲?!何况,如果属官员一蹴而就的份内事,都要登报承诺,那么,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务事务,官员们是不是更得扯着嗓子向民众承诺一番?
 

另外,如此热热闹闹、大张旗鼓地登报承诺不收红色,是不是意味着收受红包行为过去在该市领导层大量存在?或者干脆说承诺之前违法乱纪的行为可以既往不咎,只算承诺之后的账?果如是的话,那么,势必让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受损。
 

其实,所谓承诺,历来的为政者都有心或无心地标榜的。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鲁迅讥之曰:“法三章耳,话一句耳”),李自成揭竿的口号是“迎闯王,不纳粮”(结果是刘宗敏把吴三桂的爱妾“纳”入己怀),这都是有诺不承的例子。世间许多政要的竞选演说和施政报告,无不属于对选民对议会的承诺。但问题是在于,人们所看中的的,不是“承”得漂亮,而在于“诺”的切实。
 

从这个意义上,如果宿州市有关领导真有心杜绝红包现象,建议如其在“承”上大做文章,不如在“诺”上深下功夫。尤其是要认真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于此,红包现象或可不再困扰该市领导。甚至使登报承诺不收红包这一人间“闹剧”变成名副其实的政坛正剧也未可知。

关键字:
作者:王志顺 来源:新京报
0% (0)
0% (10)
上一篇: 能否兑现承诺,事关改革成败
下一篇:公开承诺倒逼官员拒绝腐败?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