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张房有,若不是早知其为广汽集团董事长,你会以为坐在对面的是一位和蔼的大学教授。中等的身材,圆润的脸庞,亲和的笑容让你不会有太多的距离感,鼻梁上一副精致的眼镜则很好地体现出他的素养。
“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我就是农村的孩子。”面对我们如此的感觉,张房有用稍带南国口音的普通话随即纠正道。虽然现在他的确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拿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以及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等多个学位,但他却丝毫不避讳自己贫寒的家庭背景。
但也就是这个农民的儿子,走上了他人不敢企及的从政道路。
广东增城县腊圃公社的黄村大队,印刻着张房有祖辈们生活的痕迹。高中毕业之后,18岁的张房有回到了这块熟悉的农地,那时,和他的祖辈们一样,他不得不肩扛锄头,将未来的生计完全寄托于枯燥的农活之中。
然而,机会总是会青睐真正有能力的人。仅 3个月后,张房有就脱下农装,打破了家里世代务农的不变定律,临时抽调到增城县腊圃公社宣传文化站工作,后又参加了县路线教育工作队,任派潭公社工作队副组长。“那时候,因为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所以毕业回去后很快就让我当了村干部,如果要问什么时候开始从政,应该说从高中一毕业后就开始了吧?反正我从政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的,首先就是从农村基层开始做起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张房有如此笑言。
的确,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村干部确实可以看做是一种“非常态”的“政治生涯”,张房有的从政经历就这样从18岁的“副组长”职务拉开了序幕。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先后升任增城县腊圃公社黄村大队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广东增城县腊圃公社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此时,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点燃了张房有继续求学的热情。虽然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公社副主任的职务已经意味着稳定的生活状态,参加高考的意义实在不大,但年轻的张房有还是决定去试一试,因为无论结果如何,这也算是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
喜欢文学的张房有,当初就是因为酷爱读书而过早近视,而他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于无法通过参军的体检标准,渴望走向社会的张房有不得不在毕业后回乡务农。现在,面临再度选择的机会,他毫不犹豫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下了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我太不自量力了,目标太高,自己功底又比较欠缺,加之公社的工作又非常忙,高考前一个礼拜我才找个了地方住下来蒙头大背,结果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张房有这样说。
或许,这个农村孩子的人生轨迹注定是要从政治生涯起步的,而这段再求学经历也权当是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即使后来广东省交通学校寄来了一纸录取通知书,但在增城县领导的极力挽留下,加之考虑到去中专学校就读并没有什么意义,张房有暂时放弃了继续求学的理想。
两年后,相比于同龄人,年仅23岁的张房有开始收获了进入社会后的第一个新高点,他突破了有限的发展环境,成为第一个走出腊圃公社黄村大队的年轻人,担任广东增城县委组织部干事、干部科科长,而这一职务一做就是五年时间。
回想当时的状态,张房有说:“其实,那个时候老是担心自己做不好组织部门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南下的老干部很多,增城是广州老同志最多的区县(市)之一,我又这么年轻,如何才能在这种氛围里做好呢?不过,感谢当时的很多老同志,他们都很支持我。”
事实上,从1984年担任增城组织部副部长起,两年后也即1987年担任组织部部长,1990年升至县委副书记也还兼任组织部长一职……这样的职务经历,早已验证了张房有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正因如此,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才能获得老同志的认可,并在这个工作平台上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后广汽集团的企业工作中,张房有能够拥有独特用人之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直到1991年,当35岁的张房有被任命为增城县委书记之时,他才放下了具体的组织工作,并创造了当时广东省最年轻县委书记的记录。
那一年,借邓小平南巡之际,南国城市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全新时机,在县委书记的职位上,迅速改观增城经济落后的状态,则成为张房有最重要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增城的经济工作在一年之内就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张房有也在最快的时间内赢得了增城方面的认可和尊重。
以至1993年,当组织上希望调他到广州市政府工作,并派考察组对其进行考察之时,刚刚看到经济有所起色的增城方面自然极力抗拒。在与众人沟通之后,考察组无一例外地都听到“不愿意张书记离开增城”的言语,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增城人,张房有自然也难以割舍对这个小县城的感情,“无论是从我本人的经历还是从增城目前开展的工作考虑,我觉得都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对我进行调动。”当考察组征求张房有本人意见的时候,他很自然地说出了上面那番话。
双方共同坚持的意见,被考察组及时地反馈到了省里,经过省委的讨论后,张房有得以继续留在增城,完成自己对增城早已部署好的发展计划。可以这么说,增城工作近16年时间里,为张房有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领域的经验积累,无疑也为其以后的企业管理工作进行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