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报》网站6月28日报道】题:从中国的大冒险中收效甚微(记者 罗恩·卡利克)
在陆克文下台这件事中,最让人好奇的一点是,他的中国大冒险是哪里出了问题。陆克文刚上台时,参与澳中关系的人士中间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中文,还因为他对中国的了解。他的上台看上去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一个把自己与西方其他国家区分开来的机会,有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经济关系和战略关系。
然而,等到陆克文上周下台时,澳大利亚商界和中国官员们长舒了一口气。
陆克文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日渐不可捉摸,对澳大利亚这样一个总是在计划、不喜欢意外的国家而言,他的态度格外令人烦恼。
陆克文上台后的三个月里,他的人气达到了顶峰。中国一家出般社出版了他的传记,书名是《陆克文传:会说汉语的澳大利亚总理》。
2008年4月,陆克文以总理身份首次访华时。他用汉语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他要成为中国的“诤友”,即真正的朋友。他说,这样的朋友是敢于说出不同意见的。他提到了西藏问题,称必须要承认那里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陆克文再也没有就中国问题发表任何重要演讲。
与此同时,澳中关系经历了大起大落,胡士泰案、热比娅纪录片和访澳问题、中铝收购力拓失败以及国防部长菲茨吉本因接受中国朋友赞助而下台事件险些把两国关系带离轨道。
这些问题不能怪政府,但给政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认为政府领导层未能适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凭借两国关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贸易,澳中关系才得以恢复稳定。
接下来在哥本哈根,陆克文似乎期待中国代表团一改他们的政治风格,与外国领导人达成协议,而其中必然包括加大对中国工业的征税力度。
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在气候变化会议上中国承诺将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这并非可以讨价还价的立场,这是中国的计划。陆克文则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中国未能达成协议一事说脏话(与老鼠有关)怒骂中国。
中国官员和学者开始怀念前总理约翰·霍华德的好处。霍华德绝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但他是一个相处起来比较轻松的领导人。
近些天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些传闻,称陆克文将接替即将卸任的芮捷锐(杰夫·雷比)担任驻华大使,但从陆克文中国大冒险的结果来看,似乎没有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