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9·18事变”79周年纪念日游行,在中国政府的有序疏导和中国民众的极大克制下有点波澜不兴。当天,北京的日本驻华使馆门口50米开外就拉起了警戒线,第一批游行者通过警戒线后,后来的游行者均在警戒线外有节制地抗议。然而,中方的克制换来的却是日本决定继续延押中国渔船船长。
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9月21日在纽约会见旅美华侨华人等时所说的,日本至今不释放中国船长,已“激起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的愤怒”。当前,中方的对日反制措施进一步升级,而日本可能因此承担的损失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咎由自取。
“反制措施”不断升级9月19日,在将中国船长詹其雄非法扣押10天后,日本一家法院批准,将其扣押期再延长10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当天表示,日方如一意孤行,中方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后果由日方承担。
撞船事件发生后,包括国务委员戴秉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和副部长王光亚在内的中国官员多次告诫日方不要玩火。中方表态的措辞从“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到“将对中日关系大局造成严重冲击”,再到此前的“日方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直至这次的“反制措施”,对日本形成的压力与日俱增。
事实上,“反制措施”的“出手”比“出口”早得多。早在9月9日,中国就向钓鱼岛海域派出渔政执法船,保护中国渔民;9月11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宣布,中方决定推迟原定于9月中旬举行的第二次东海问题原则共识政府间谈判;9月14日,中方又宣布推迟以秘书长李建国为团长的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日行程;9月19日,中方接连出招: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中止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中日煤炭综合会议,推迟上海世博会邀请1000名日本青年参观的活动……中方的“反制措施”并未就此结束。20日,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临时决定不出席在南京举行的中日企业家论坛;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温家宝总理在纽约出席联合国系列会议期间,不会与日本领导人会见。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已向东海春晓油气田运送器材,可能单方面进行开采。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回应说,中方对该油气田拥有完全的主权和管辖权,中方的活动完全合理合法。
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反制日本的措施日益升级,表明中方对日本的顽固错误已忍无可忍。中日政治关系陷入低谷专家们普遍认为,随着中方暂停与日本的省部级以上交往,中日关系已经陷入空前的低谷。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政治层面暂停中日省部级以上交往,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年来从未有过的。”
此次两国关系恶化,最受伤害的无疑是两国间经过不懈努力方才打下基础的战略互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关系既敏感又复杂,因此无论是中方还是日方,都把战略互信和政治互信当作发展两国关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双方深知,如果战略互信削弱到一定程度,两个在领土问题上有纠纷、在历史上有积怨的国家,连和平共处都比较困难,遑论发展关系。
就在这场风波骤然到来之前,中日关系刚刚经历过一段令人充满希望的时期。2006年,曾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并因此导致中日关系遭遇寒流的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其继任者安倍晋三迅速启动“破冰之旅”访华,中日关系结束长达5年的沉寂迎来转机。次年,温家宝总理赴日“融冰”。“破冰”和“融冰”之旅发表的两份《中日联合新闻公报》,确立了两国战略互惠关系。2008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双方签订《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中日关系推向新起点。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中日刚刚开始就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展开谈判。双方虽然早在2008年就已达成相关谈判协议,但搁置了两年之久才开谈。这次谈判因此曾引起日本媒体和民间高度期待;而在不到一个月前,中日刚进行了第三次经济高层对话,并签订了7份合作文件。
然而,原本全速向前发展的两国关系,因日本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而迅速刹车。
日本将承受经济损失中国在经济层面的一些反制措施,估计也会让日本有些“疼”。
清华大学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在接受《世界新闻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日本目前要促进经济复苏和扩大就业,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和吸引中国游客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强硬姿态,只会使日本蒙受损失。另外,日本政府目前债台高筑,一旦双方关系恶化,日本势必要进一步增强军备,增加军费预算,用于民生和就业方面的财政支出就会受到牵制和影响,对日本的中长期发展显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