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中国人应淡化诺贝尔文学奖》,作者是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编审谭振江。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华裔科学家高锟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世界对诺贝尔奖,尤其是文学奖的梦想曾再次搅动了起来。对此,笔者认为,从语言文字角度,谈谈中国人应淡化这一情结的原由:
目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除马悦然之外,要了解华文文学全凭要翻译成欧洲主要语言的译作。一种语言文字如果是处于相同、相近的文化渊源,如英、德、法、意、西等欧洲主要语种,那么相互间翻译的差异就很小。如果是处于不同文化渊源,那么因政治、宗教、道德、教育、民俗、法律的迥异,就会形成巨大的文化差异。
德国大哲人海德格尔曾告诫人们: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一种语言方式,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民族传统,一种价值观念,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的汉字、汉语,浓缩了中国文化如生产方式、思维认知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内核形态,积淀了丰富的具有东方文化智慧特征的人文内涵,这哪怕是最发达的拼音文字也难以表述承载的。汉语言文字作品被翻译为西方拼音文字的作品,就好比是国奥队的队员被致残参加残奥会的竞技了。不妨看看汉语言文字作品因翻译而“致残”的情形吧:
一、汉语言文字是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这与欧美的拼音文字是不同语系、不同形态的文字。一旦它被译为拼音文字,就失去了汉语言文字形态构造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就像一个人被挖去了骨肉,徒具一块块毛发和碎皮。
如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将近上千个人物形象,如果看汉语原着,人物的关系有时候凭姓名的部首偏旁就可知一二。如荣府的四代:贾代善(单人旁);贾赦、贾政(反文旁);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斜玉旁);贾兰(草头)。而《红楼梦》翻译成拼音文字后,这明显的标记就丧失了。单凭表音抽象的符号,人物就“面目全非”了,外国人自然就难以弄明白人物间的关系。
二、汉语言文字所浓缩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价值观念、家族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内核形态,拼音文字无法转述传译(没有对等的语汇)。汉语中有叔父、舅父、姑父、姨父之分的,而英文中只有“uncle”这个统称,《红楼梦》、《京华烟云》、《家》、《四世同堂》等作品翻译为拼音文字,相对于原作就容易导致简化了家族制度的严密和人物关系的复杂。还是要特别提到这部伟大的古典小说的翻译:在英国着名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在没有得到吴世昌先生指点和帮助翻译第一个英文全译本之前,由于文化的误解,加之没有采用汉语拼音音译,“林黛玉”竟然被译为“Black Jade”这样明显带有贬义的词语。我不知“王善保家的”被翻译成什么。须知,它是不能等同于“Wang Shanbaos’ wife”的。正是由于没有对等的词语,东方的“龙”被翻译成在西方带有邪恶倾向的“dragon”,以至于如今上海的某高校领导甚至上演去“龙”化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