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是镶嵌在山东半岛东部的一片宁静的海湾,围绕着这片4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青岛、黄岛、红岛隔海相望,呈鼎足之势,宛如劲弓上的“三极”,昭示着一个环湾大青岛的未来版图。作为投资超百亿元的青岛海湾大桥工程,正在成为实施这项战略交通支撑的重要通道。
2010年12月22日,天高云淡,碧波荡漾。青岛海湾大桥,历经四年建设的大桥主桥实现了胜利合龙贯通。
随着最后一片混凝土箱梁的成功浇筑,上午10点50分,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经营的青岛海湾大桥主桥实现胜利合龙。这标志着包括三个通航孔桥和两个互通立交为主的大桥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基本结束,下一步将进行桥面铺装及供配电、护栏、照明、房建、景观等项目的施工。大桥建设克服了上下部工序转换、点多线长面广、海上雾天多、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物价大幅上涨、抗地震战浒苔、破冰架梁等困难,坚持正常施工,奋力拼搏,顺利完成了大桥建设的既定目标。
蓝色经济区的助推器
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工程自20 07年5月全面开工以来,先后有近2万人参与到工程建设之中。大桥建设共需要钢材约45万吨,相当于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吨的特大型钢企一个多月的产量;共需混凝土约230万立方米。此外,青岛海湾大桥的定海神针——大沽河航道桥主塔高达149米,相当于一座50层的大厦高度;沧口航道桥主跨度达260米;大沽河航道桥为世界海上首座独塔自锚式悬索桥;由山东高速集团自主研发的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为世界首创,荣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及2007至2008年度国家一级工法;大桥开发使用的四维施工管理系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以后,首次在大型交通工程项目中使用,该项目荣获2009年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科技加上建设者的精工制作将确保大桥健康使用100年。
青岛海湾大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也是我国目前国有独资单一企业投资建设的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国道主干线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的起点段。作为青岛市规划的东西跨海通道“一路、一桥、一隧”中的“一桥”, 青岛海湾大桥全长超过41.58公里,为目前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其中一期工程全长28.88公里,二期工程12.7公里,目前,一、二期工程都已开工建设,并将于今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桥一期工程起于青岛侧胶州湾李村河大桥北200米处,终于黄岛侧红石崖与新建济青高速南线顺接,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车道,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80公里,桥梁宽度35米,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可缩短青岛至黄岛间路程近30公里,节省行车时间20分钟,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联系,扩大青岛市城市骨架,缩小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青岛海湾大桥建成后将进一步奠定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为该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的促进作用。
大桥闪耀着科技之光
从1993年4月开始,青岛海湾大桥经历了规划、预可、工可、初设、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等阶段,至开工历时13年零8个月,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数百名中外专家、学者为大桥付出了智慧和汗水。
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受环保、通航、航空、气候、水文、地形和地质结构条件的制约,建设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有多项技术创新课题有待攻关。大桥所处海域海盐量高、对结构耐久性有较高要求,环保要求很高;处于冰冻海域,年平均天然冻融循环次数为40至52次,处在宽浅海域上,海上桥梁施工方案和工艺的选择存在很多困难。
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为确保海湾大桥质量安全,勇于创新,大胆引进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目前已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并同国际知名的丹麦科威公司和日本长大株式会社等技术咨询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山东高速集团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1项,中国企业新纪录21项,市级奖励1项,10项科研项目通过省、部立项。其中,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及2007至2008年度国家一级工法;《基于I F C标准的建筑工程四维施工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课题,2009年获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可循环利用钢套箱围堰获得山东省公路科技创新一等奖;水泥混凝土降温方案的研究获得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青岛海湾大桥高精度卫星三维定位测量控制系统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构建青岛海湾大桥施工动态安全预警系统》成果获得了2010年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
青岛海湾大桥各类承台总计1258个,为满足胶州湾景观要求,承台均被设置在浪溅区和水位变化区。这些区域承台施工环境恶劣,主要表现为胶州湾属于冰冻海域,且海水含盐度高,腐蚀性强。另外,在目前国内已建设的跨海大桥中,由于新、旧混凝土变形不协调而引起的一般的混凝土套箱开裂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针对上述问题,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开发了《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关键技术》,该技术成功破解了海上水下承台施工、防腐蚀、防撞击等诸多难题。该技术核心成果发明充气胶囊水下无封底技术,实现了10米水深下的无封底方法创新,是我国围堰施工技术的重大突破;发明弹性应力吸收层预防套箱开裂技术,成功解决了混凝土套箱开裂老大难问题;发明利用套箱提高承台耐久性新技术;套箱还提高了承台防撞能力的新技术。
《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关键技术》成果己在青岛海湾大桥6个合同段、青岛即墨至海洋丁字河口跨海大桥承台施工中获得成功应用,总计节省了1.6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其核心技术已应用到港珠澳大桥设计中。该技术获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至2008年度国家一级工法、两项国家专利、两项中国企业新纪录、首届“山东省企业重大创新成果”奖等奖项。
基于IFC标准的建筑工程四维施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和船舶定位调度系统等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功能涵盖了大桥建设项目的各个业务层面,集成了四维形象进度、现场实时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与数据分析相结合,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远程动态监控。系统自2007年9月启用以来,为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该技术荣获2009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我国建设行业最高科技奖项。加上此前公司“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2009年科技进步特等奖”,集团已囊括我国公路交通工程领域和建设行业的两个最高科技奖项。
大桥下鱼虾成群
大桥从设计到施工,不仅施工技术取得了多项突破,也充分考虑了对胶州湾环境的保护,从细节入手,不让施工对海域环境造成影响。
青岛海湾大桥所处海域是养殖、旅游重点区域,对建设、运营期间的环保要求很高,对设计及施工质量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大桥所处海域海盐量高达千分之29.4至32.9,桥体水中部分极易受到腐蚀,对结构耐久性有较高要求。另外,青岛海湾大桥每年冰冻期60天左右,年平均天然冻融循环次数为40至52次。按照使用寿命100年考虑,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遭受天然冻融循环为4000到5200次。青岛海湾大桥的建设者,在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攻关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为最大限度保护海洋环境不受施工污染,海湾大桥建设者从优化施工方案着手做起。
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在中标后对大桥前期设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设计将原来设计中上部结构海上作业部分,改成了工厂化施工,将箱梁在陆地上预制完成后运到海上组装,减少对海洋的污染,降低海上作业风险;对海上三个通航桥的设计,进一步进行了优化。其中大沽河航道桥的设计为独塔自锚式悬索桥,采用自锚式结构,比地锚式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优点,就是减少污染。因为地锚式要在桥体两端分别做一个很大的锚碇,大沽河航道桥位于胶州湾海域中心部分,如果将锚碇做到海里,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占用及浪费资源。自锚式则不需要做锚碇,锚固系统在钢箱梁内部,依靠钢箱梁自身传力,通过主塔来锚固,避免了在海中制造大型锚碇,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由姜言泉指挥长牵头,青岛公路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解决了目前国内外海上承台施工主要以钢板桩或钢套箱创造无水施工环境为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该技术施工效率高,能大大地减少海上设备的油耗,避免了进行水下封底混凝土的施工,有利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还自主创新研制了海水泥浆钻孔工艺,充分利用海水的便利资源,节省了淡水供应。钻孔泥浆循环系统由钻机的钻杆系统、泥浆净化机、泥浆池、泥浆连通槽、空压机(气举)等组成,泥浆循环通过钻机钻杆气举携渣孔道吸出,进入泥浆净化机,再由泥浆净化机输入泥浆池,经过沉淀,由泥浆池内通过泥浆连通管流入相邻钢护筒内,经过周围相连护筒循环回到原护筒内,以此循环自始至终。钻孔施工时配备专用的泥浆船,并在钻孔平台上设置围堵、倒流设施收集钻孔桩施工的废弃泥浆,设置储渣池储存钻渣,然后由专用泥浆船运输到指定区域排放。
在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期间,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指挥部要求,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做到重复利用,及时回收废料,剩余废水、机械油污废料全部运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不给施工海域造成污染;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都集中收集,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处理,保证了施工海域不受污染;青岛海湾大桥指挥部制定了《青岛海湾大桥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设立专门环保管理机构,成立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坚持每季度对各施工单位进行一次环保专项检查。
青岛海湾大桥开工近四年来未发现任何环保方面投诉,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如今,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已如巨龙卧波,桥梁两侧海水湛蓝,鱼虾成群结队,确保了施工建设期间的安全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