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6日报道】题:中国的裸婚现象(记者陈迎竹)
婚礼?还是不要婚礼?房子?还是不要房子?结婚在今天的中国城市,有太多太多的考虑,以致不考虑、不在乎这些条件的,成了一种特殊现象,流行用语叫它“裸婚”。不久前在大陆大红的电视剧《裸婚时代》让这个名词流传得更广。
在中国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很多人把买房子看成结婚的先决条件。而婚礼有无和婚姻的长短没有必然关系。
“裸婚根本不应该是种现象,只有中国才会这样。”刚刚裸婚的胡丹琪(26岁)想得很明白:“结婚不应该是把房子看成先决条件,我觉得中国人普遍没有安全感,认为要有房子才有安全感,但对我个人来说,没有这种顾虑,没房子我也觉得安全,所以能够裸婚。”
胡丹琪不但裸婚,而且是“闪婚”。她说:“我跟他5月初认识,6月中旬彼此就说不如去领个证,就这样。”
胡丹琪跟眼下进入婚配年龄的男女,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也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起飞成长的一代。物质的丰富提高了许多父母的期望,进而影响子女的价值观,也形成社会风气。
婚房和婚礼固然是很多中产阶级普遍接受的结婚形式和条件,但在经济困难时代,其实裸婚或者极简单的仪式才是普遍现象。
文革后期,结婚方式的简陋不在话下,“单位”的影响很大。即使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房子在婚姻中也还没有那么重的分量。直到90年代后期上海旧城改造,房地产越来越火热,“拥有自己房子”才逐渐成为许多蜗居大家庭的愿望。
上海心理学者孙时进在1992年结婚的时候,就只领了一张结婚证,除了结婚证上的大头照,也没有婚纱照和婚礼。
“没有房子。但是因为工作稳定,所以也不担心,因为知道将来会有房子。”他印象中,当时大学里不少人都有简单结婚的现象。
无论房子、聘礼,还是比较盛大的婚礼,孙时进大胆地假设,经济性的赋予更多的是一种男方为女方提供安全感的承诺,这也逐渐形成一种风俗。
他对本报说:“思想观念往往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男女地位的平等,相对独立,只要双方家庭背景差不多,这种观念应该逐渐淡化,淡化才更能反映社会的进步和男女的平等独立。”
电视剧《裸婚时代》编剧周涌说,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有欲望没有奇迹的年代。
裸婚令很多人感到焦灼,因为爱情不可信,自我奋斗不可信。城市里的年轻人相当浓厚的一股情绪是,坐在宝马轿车里哭泣,总比在租来的房子里欢笑更踏实一点。
裸婚也许是少数年轻人对物质化社会观念的反抗,但拒绝裸婚,可能更反映时代对爱情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