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返回顶部 关注新浪微博 关注腾讯微博
您当前位置:新闻 >论坛 >浏览文章

胡儒德:“战争统一中国”与“和平统一中国”

2009-9-13 0:49:09中国承诺网已有0人评论 加入收藏
 

七、“和平统一中国”与“民族危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华人共同的伟大理想,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和平统一中国”,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台湾方面坚决不肯接受大陆方面善意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治方案,反而提出与“祖国统一”背道而驰的“台湾独立”和“不统”两种政治方案。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美国竟然不支持台湾方面的政治主张,而支持大陆方面提出的“和平统一中国”的政治主张。

众所周知,由于意识形态分歧的原因,美国的主流人群与台湾的主流人群是“朋友”系,而美国的主流人群与大陆的主流人群一直是“敌我关系”。因此大陆主流人群长期以来称美国是“美帝国主义”。为什么中美双方在“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上反而会成为“朋友”关系而不是“敌我”关系呢?如果中美双方在“和平统一中国”问题上成为“同志”关系的话,这是有悖于“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道理。

关于美国支持“和平统一中国”大业,其实是不怀好意的。因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和平统一中国”模式。中国大陆方面提出的“和平统一中国”政治方案,其政治目的是想要达到既有利于“祖国统一”、又有利于“祖国和平”;而美国支持的那种“和平统一中国”政治方案,说白了,其实就是唆使台湾方面以“和平统一中国”为名,与大陆谈判中国实行“多党制”的政治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就是以“民主和人权”等为借口,迫使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其中包括许多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从而达到发动“颜色革命”的政治目的。如果中国政府为了避免在中国爆发“颜色革命”而拒绝中国实行“多党制”的话,那时美国肯定不会再支持“和平统一中国”了,而是会支持“台湾独立”,因此美国支持的“和平统一中国”,其政治目的既不是有利于“中国统一”,更不利于“中国和平”!

关于美国支持“和平统一中国”的这个现象,不仅不能证明美国已经改变了“美帝国主义”的反动本性,反而可以证明美国仍然是中国最凶狠最阴险的敌人!如果“美帝国主义者”的政治图谋一旦得逞,中国不是爆发“颜色革命”就是“台湾独立”,这两种政治结果都是巨大的民族危机,甚至可能是一场亡国灭族的民族危机!

八、结束语

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堂堂中国只有“战争统一中国”的成功先例,还没有出现过“和平统一中国”的成功先例。

“和平与发展”已经是浩浩荡荡的、势不可挡的世界历史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就是这股世界历史潮流中的主流。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民一定要与陈旧的“战争统一中国”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中国人民只能走“和平统一中国”的阳光大道。

但是,由于中国还没有“和平统一中国”的成功先例,因此无法以史为镜。由于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尽管蒋介石先生、毛泽东先生、周恩来先生、邓小平先生、蒋经国先生等两岸领导人都有完成“和平统一中国”大业的伟大理想,最终结果都是以无法完成“和平统一中国”大业而告终,他们都是不能成为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英雄人物的“风流人物”。

台湾问题使得当今中国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

1、在外国势力的干预下,可能会爆发“颜色革命”,由于中国国情复杂,因此一旦出现“颜色革命”的话,其规模和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南斯拉夫、格鲁吉亚等国,中国可能因此而亡国灭族。

2、在外国势力的干涉下,可能会“台湾独立”,而且各种民族分裂势力起而效尤,中国也可能像“颜色革命”一样,面临亡国灭族的危机。

3、维持“不统不独”的两岸敌对现状,两岸继续大打“军备战”和“外交战”以及“口水战”。

4、在两岸领导人的英明领导下,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从此,两岸结束敌对关系,为中国和平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中国向何处去?显而易见,两岸只有签订和平协议才是唯一的出路,其他都是死路。

如今的两岸领导人能不能签订两岸和平协议而为和平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呢?笔者深信,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领导人犹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的两岸领导人与前人相比一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如今的两岸领导人肯定能够签订两岸和平协议。这样既有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如果本文所述能够对两岸领导人签订“和平协议”与完成“和平统一中国”大业有所帮助的话,这是笔者最大的欣慰!

最后,笔者祝愿台湾问题早日和平解决,“两岸和平协议”早日签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关键字:
作者:胡儒德 来源:中国承诺网
0% (0)
0% (10)
上一篇: 岳飞的悲剧对中华进程的惨重影响
下一篇:两岸和平协议中的“合法政府”问题
0
 
合作伙伴: 承诺返利商城 幸福联盟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今日新疆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