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SOHO是著名的夫妻店,夫妻二人配合默契,但这对夫妻一开始并不是黄金搭档,也有过个艰难的磨合过程。
婚后,张欣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潘石屹衣柜里的所有衣服都扔掉,全部按她的审美标准换新的。好在潘石屹并不像大多数中国男人--认同你的审美标准,却誓死捍卫自己的自尊心。
但潘石屹可以不计较张欣怎样摆布他的吃穿,却不能为太太改变观念。
潘石屹回忆:张欣在剑桥大学毕业,受过非常正规的西方训练,崇尚的是理性、民主、人文关怀;我呢,土生土长中国老农民的一套。张欣天天要开会,就像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那种形式,每一件事大家要讨论,要跟大家说清楚。结果我是一个说不明白事的人,我原来一直是跟着感觉走,我感觉对了,下面的人都跟着我走,你别问为什么。现在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像国外的辩论会一样,我明明知道这些人说得不对,却找不出充分的理由。这一段时间又特别痛苦。最后我跟他们说:一个国家要民主,一个企业要独裁。一个国家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一个公司再这样民主下去就不行了。当时就和张欣吵架,她认为民主才是有生命力的,你为什么想说清楚而表达不清楚?肯定是你的表达缺少训练。
这种立场分歧构成了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商人潘石屹与一个受过高等名校教育的知识分子张欣长达两年的情感冲突。
当时,两人生活工作天天24小时在一起,几乎天天吵架,用张欣的话来说,“后来斗争到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不斗争了,好像不说‘不’就不对劲。”因此,他们曾一度分手。
1997年的暑假,为了躲避这种局面,张欣单独去欧洲度假,在去机场的路上,两个人又吵了起来,张欣叫停车,拿了行李头也不回打了一辆车就走了。当时在两人看来,这场婚姻算是彻底完了。
在英国的一个庄园里散步的时候,张欣感到必须给丈夫打一个电话,把自己的中国情结告诉他。一个深情诉说的电话后,潘石屹被她感动了,他愿意在这场冲突中作出任何让步。于是,两人再度牵手。谈到这桩起死回生的婚姻,潘石屹毫不隐讳地说:“如果离婚,张欣离开中国,这辈子她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她认为生活应该往前走,往回走就会有失败感。她是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人,工作不能,婚姻也不能。”回来后,张欣选择了“下岗”、回家生孩子。她明白,潘石屹在中国土生土长,他懂得如何在中国做***、市场营销等,自己带来了与国外的联系,带来了资金和新思想,只有各自找到适合的方向,才能有发展的空间。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张欣的主要业绩是生了两个健康而漂亮的儿子潘让、潘少。
张欣再度出山后,这对“夫妻搭档”开始了明确分工,所有与国外的关系,商业决定以外的事情,像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都由张欣做;谈判、销售、政府关系和所有与钱有关的事情都是潘石屹做。潘石屹自己这样打比喻,就像以前耍猴卖艺的,他是先出来敲锣的,然后张欣出来耍猴,最后再出来拿帽子收钱的还是他。
而当他们相互理解和接受后张欣的长期***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与中国“土产”商人的结合的夫妻店也就成了中国最完美的商业结合。
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团队是一支国际化的团队,外籍(包括港籍)员工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0%,几乎每个部门均能看到"老外"的身影,国籍也是五花八门,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荷兰、巴西、委内瑞拉、香港等地,其中公司高层外籍管理人员2名,占总数的20%;中层管理人员9名,占到总数的30%;员工8名,占5%。
此外,在与公司合作的各类建筑师、监理单位、供货商中,外籍人员和外资企业也占了相当比例。
SOHO中国的这支联合国军充分保证了公司产品、理念、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使得SOHO中国从众多的房地产公司中脱颖而出。这些可以认为多一半归功于张欣。
同时,由于张欣对世界几大城市建筑有长期的切身体验,她为潘石屹引入了更精致、开放和相对先锋的建筑概念。潘石屹凭着自己在中国房地产业的经验和资源把这些概念付诸实施。也正是因为这种互补,他们才能够在提倡西方大都市生活的同时,成为亚洲艺术家的保护者,并且不放弃一个成功商人的原则。
于是此后,潘张二人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楼市概念和奇迹。潘石屹几乎拿到了国内应该拿的奖项,而张欣拿到的奖项都是国际性的,比如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商业周刊》“亚洲之星”、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等等。


